從我來紐西蘭打工度假,到取得紐西蘭身份,沒想連在紐西蘭懷孕生產的分享文章都來了(笑)。
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帶給和我一樣,在紐西蘭這個相對陌生的國家懷孕生產的媽媽們一點經驗分享,畢竟紐西蘭與亞洲國家的文化風氣、生產的流程都不同,願每個媽咪們都能順利生產,寶寶健康成長。
助產士Midwife / 產科醫生Private obstetricians

在紐西蘭懷孕生產,通常是由助產士從懷孕到產後六週時間來照顧媽媽跟寶寶(也可以自費聘請產科醫生),而你只要有紐西蘭的居民身份、公民身份,或者符合這個紐西蘭政府說明頁面的其中一種狀況,大部分懷孕生產的過程都是免費的!會需要收費的是,懷孕過程中的超音波、以及其他額外的自費檢查(例如NIPT),或者是私人的產科醫生。
我在懷孕前,就已經開始到處搜尋助產士的資訊,尋找離家近而且說中文的助產士,畢竟跟醫療相關的東西,還是要找語言能夠溝通的專業人員,比較能讓自己安心。
可以在Find Your Midwife這個網站上找住家附近的助產士,聯繫他們確認仍有空檔接你的案子。
找不到助產士怎麼辦
如果你的生產日期很熱門、或者是太晚開始找助產士,導致約不到助產士的話,可以申請當地的CMT (community Midwifery Team),由整個Team的助產士們隨機輪流照顧你,每次產檢都可能是不同的助產士,但總是比沒有助產士的好。
私立產科醫生 Private obstetricians
助產士跟私立產科醫生的差別在於,助產士並不算是真正的醫生,在很多狀況下,助產士不像醫生一樣有立即的決定權,如果你有一些緊急狀況,私立產科醫生可以使用他的權限,幫你快速下決定(例如自然產生產時不順利,需要馬上改剖腹產)、或者可以盡快取得需要的資源等等。
但產科醫生價格不便宜,目前價位大約需要花上7000-8000紐幣(2024年),我自己原本有考慮要找專科醫生,但我的保險業務當時給了我一些建議,她覺得我年紀不算大,身體也一直都蠻健康,另外,孕期最常見的兩大敵人是「妊娠糖尿」跟「子癲前症」,如果不幸發生這兩個情況,即便當初找了私立的產科醫生,一樣會被介紹到Auckland醫院去看公立產科醫生以及新陳代謝科,私立產科醫生無法處理。另一方面是,我本身並不排斥自然產,所以最後就還是選擇找了助產士。
如果要找產科醫生,就要在確認懷孕後盡快預約,不然很快就會額滿了。
產檢過程紀錄&花費

下列是我自己整個懷孕的產檢過程跟花費,除了超音波跟自費的產檢項目(例如NIPT)要付費,大多數檢查跟打疫苗都是免費的。
- 第3週:看家醫 GP,做性病檢查、抽血驗 HCG 指數 (因為是孕婦,看診跟檢查都免費),領碘+葉酸 $10
- 第4週:抽血驗第二次 HCG 指數
- 第7週:跟助產士 Midwife 第一次見面
- 第8週:第一次照超音波 $75,確認著床的寶寶數量
- 第11週:抽血驗 NIPT $712,檢驗寶寶的唐氏症風險及性別
- 第12週:照第二次超音波,我這次還順便買了Astra Radiology的懷孕超音波套餐包 $475,之後整個孕期照超音波都不用再付費。
- 第13週以後,我的Midwife會在每次會面時照腹部聽心跳。
- 第16週:開始可以打百日咳疫苗。每次去生產中心與Midwife見面時會使用試紙做尿檢,確認糖尿狀況。
- 第20週:打百日咳疫苗,照超音波 – Anatomy Scan 大排畸,發現有單臍動脈 + 寶寶疑似心臟有個小洞,接著晚上又發現我長了水痘!
- 第22週:安排額外抽血確認水痘對寶寶是否造成影響。
- 第23週:安排到Auckland醫院再做一次Anatomy Scan並與產科醫生見面,了解單臍動脈是否對寶寶有影響。結果一切順利!
- 第26週:進行妊娠糖尿檢測,前一晚從9點開始禁食。
- 第30 & 35週:因為有單臍動脈的關係,多做了兩三次Growth Scan確認寶寶的成長狀況,所以12週時買的超音波套餐超級值得!
- 第38週:寶寶出生,母女平安。
產前課Antenatal Class

各大醫院及基金會都會辦理產前課,產前課會跟你說明生產時可能會發生的情況,該如何應對,什麼狀況可以在家繼續等宮縮,什麼狀況需要馬上去醫院,以及自然產和剖腹產的術前術後照護、需要和助產士溝通的細節(例如可以接受的止痛方式、自然產願不願意打催產針、接不接受側切)等等。
我和老公都是第一次生小孩,在上完產前課後,對於待產時可能會碰到的狀況有概念多了,推薦大家都去上!
產前課有免費的也有付費的,如果想上免費的產前課,可以儘早預約起來,不然有時候剛好碰到國定假日的話,難得一個月一次的產前課就可能會取消。
特殊狀況 – 單臍動脈 & 寶寶心臟有小洞 & 水痘
Anatomy Scan高層次檢查

我在20週照Anatomy Scan時,發現有單臍動脈的狀況,外加寶寶的心臟上疑似有個小洞,一開始非常緊張跟焦慮不安,平時老公都會陪我去照超音波,偏偏這次剛好只有我自己去,照超音波的人員在照的時候,看了心臟那邊非常非常久,還叫了另一位看起來很資深的人員過來一起確認,即使有大略跟我說明是什麼狀況,但一句話裡面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單字我都聽不懂(什麼動脈靜脈真的不是我平時會學到的英文啊啊啊)。
單臍動脈:一般來說臍帶內會有兩條動脈artery和一條靜脈vein,但我的寶寶的臍帶只有一條動脈一條靜脈。
最後離開前,對方說會把報告跟檢查內容傳給我的助產士跟家醫,但整體而言寶寶的狀況良好,要我不要太擔心,但內心還是忍不住爆炸焦慮,一踏出診所就馬上傳訊息給老公跟助產士,老公努力保持冷靜地安慰我,助產士則是說她晚上會盡快看我的報告了解是什麼狀況。
水痘
後來,當天下午本來就覺得身體好像有點癢癢的,晚上洗澡才發現我的前胸後背脖子跟臉,長了很多一點一點的紅疹,外加幾個水泡,隔天一早打給家醫問能不能預約看診,剛好30分鐘後有個空檔,我去公司拿了電腦馬上趕去家醫診所,準備好接下來幾天應該都要在家工作了。
家醫幫我做了swab test採樣水泡裡的水,送去做檢驗確認是不是水痘,並開了Calemine cream外用藥讓我擦,因為我是孕婦,醫生沒有直接開抗生素給我,讓我兩天後再回診,確認症狀是否有加重。
幸運的是,接下來兩天我的紅疹跟水泡數量並沒有增加,雖然又癢又不舒服,但在每天努力擦藥以及忍耐不抓的意志力之下,我身上並沒有留下太多疤痕,幾乎都在一週後順利結痂脫落。
水痘康復後,Midwife幫我安排了驗血,檢查水痘對寶寶的影響。
奧克蘭醫院見公立產科醫生

接著在23週時,奧克蘭醫院安排我去再做一次超音波檢查,並且在檢查完後,馬上和產科醫生見面了解細節。
從前一天晚上起,我其實就開始有點焦慮,原訂計畫是老公要陪我一起去做醫院,但他因為被我傳染了水痘,不僅Coldplay演唱會去不了,連醫院都沒辦法去,畢竟醫院就是各種免疫力低下的人聚集的地方啊!所以我其實有點擔心會不會英文不夠好,跟醫生溝通不良。
當天早上,我大約提前了10分鐘左右抵達醫院的候診間,過沒多久,突然櫃檯人員讓一名阿姨過來找我,她對我自我介紹,說她是我今天的翻譯!
我事前並不知情,問了翻譯後才知道,翻譯是由醫院安排的,目的是為了確保我在過程中完全理解醫師的說明與提問,當下真的倍感溫暖,雖然我沒有申請這項服務,但深切感覺到我繳的稅金都沒有白費啊。
在檢查過程中,超音波的檢查師先是主動向我確認,知不知道今天我被refer來醫院的主要原因,並且告知我,她會從臍帶跟心臟部分開始檢查,但檢查過程中他不會跟我說明,如果有狀況的話,都會交由醫生來判斷與解釋,而檢查師則會專注在他們的專業,不發表任何評論以免引起恐慌。
檢查一段時間後,檢查師突然說「我現在看不到之前發現的小洞,我去看一下你的資料,稍等」當下我內心有點激動,檢查師回來後,又再看了一次心臟的幾個角度,並跟我和翻譯說「那個小洞不見了,我現在完全沒看到!」接著就例行性地檢查了寶寶的其他部位,照照手、照照腳、照照脊椎等等。
接著我們又回到候診區,大約五分鐘左右,一位穿著藍色花花洋裝的女醫師向我走過來,確認我的名字後,領著我們到一個像小會議室的地方,跟我自我介紹並問診我的狀況,然後說明我的檢查報告結果:
「你的超音波檢查非常順利,之前發現的心臟小洞已經不見了!驗血報告顯示你身體似乎原本就有水痘的抗體,所以你這次的狀況並不嚴重,也完全沒有影響到寶寶!單臍動脈最常見的狀況是,寶寶也許會發育得比較慢,但目前寶寶的發育都在符合成長曲線,之後聽從助產士的指示,她應該會替你安排比較多次的超音波檢查,除此之外,沒有其他需要擔心的事情,我們下一次的回診也可以直接取消了~」
當下聽到開心得都快要語無倫次了,很多做父母的人都會說,只要孩子健康平安長大就好,我現在完全可以理解這個心情!
生產過程
直到35週最後一次超音波檢查,顯示寶寶狀態都正常,預估體重也都符合成長曲線,所以在最後幾次的產檢,都是由助產士幫我確認宮位以及寶寶的方向。
半夜破水
在第38週+2天的半夜12點左右,我突然破水了,根據產前課的指示,如果羊水是清澈或者帶點粉色,都可以再等等,不必馬上去醫院,但如果羊水是綠色的,代表有胎便,需要馬上去醫院。
我確認了羊水的顏色後,給助產士打了電話先通知她(但其實似乎是可以早上再告訴她的,因為不是緊急要去醫院的狀況),助產士問我情況後,一樣讓我先在家睡個覺,隔天她會聯絡奧克蘭醫院看讓我幾點去打催產針待產。
進醫院待產

到了早上八點左右,助產士跟我說如果要去醫院的話可以馬上過去,因為醫院當時不忙(?),於是我們先吃完早餐,在家收拾一下最後幾樣還沒放進待產包的東西,大約在下午一點左右抵達醫院。
醫院人員很快幫我安排了一個臨時的床位,先安裝接下來注射催產素的針管到我的手上。
一開始先來了一位年輕的助產士,把我的左手右手都插了一遍,兩手都失敗,說是我的血管太細了,後來又來了一位感覺比較資深的助產士,嘗試了我的左手手背,也還是沒成功,然後他們找了一位兒科的醫師過來,才把針管安裝成功。

產房注射催產素

接著,大約3點左右,我被護理師帶領著移動到產房Delivery Room,進產房後,會有一位護理人員一直在房間內監測產婦跟寶寶的狀態,一開始我還能跟她有說有笑的,聊聊生產的文化差異,胎盤要不要留下來,留著可以幹嘛之類的(毛利族群中似乎有把胎盤帶回去跟樹一起種植的文化),當時我內檢只開了一指,下午4點開始打催產素。
我的助產士當時有打電話問我情況,並跟我說如果開始覺得不舒服了,想安排打無痛就直接跟護理人員說,他們會替我安排。
五指全開
每個人都說,第一胎會比較久,6小時10小時都還沒全開的產婦大有人在,所以我6點開始一陣一陣月經經痛感時,還覺得可以忍耐,但到了7點,宮縮的頻率變得很高,我感覺幾乎幾分鐘就痛一次,我和護理人員說我要打無痛,她也馬上打電話安排了,結果麻醉師說15分鐘就到,都30分鐘了還沒看到人!
印象中當時大約是7點30分,我已經痛到整個人蜷縮在床上哀號了,護理人員又做了一次內檢,結果我居然已經五指全開了⋯⋯當下聽到簡直晴天霹靂,難怪這麼痛!
我問護理人員「那我還能打無痛嗎?」她沒有給我肯定的答案,只說打無痛前還需要一些程序,大約20分鐘,很可能我是來不及打了⋯⋯但她為了安慰我,還是打了電話再催一次麻醉師,才知道他剛才臨時有緊急狀況需要他,所以沒有馬上過來,於是,我就這麼錯過了打無痛的機會,體驗了沒有麻醉的自然產過程⋯⋯。
助產士抵達
我身上一直有兩組監測儀,一組是監測我的宮縮指數以及心跳,一組是監測寶寶的心跳,在我的助產士抵達前,醫院的護理人員們一直有三四個在我身邊,因為這兩組監測儀一直失效,他們不斷地在重新安裝、改用不同的方式監測寶寶心跳等等。
一直到晚上接近9點,我的助產士抵達後,她開始教我該用什麼姿勢出力,我需要扶著我的雙腿,整個人呈現像是青蛙的姿勢,但我已經痛到有點沒力,所以助產士跟她帶來的實習生,一人幫我撐著一隻腳,老公則是在旁邊扶著我的後頸,一遍又一遍跟著助產士的指令用力。
順利生產
經過一小時左右的Push,助產士跟我說就快生出來了,她現在幫我打麻藥,準備要側切(我們事前有溝通過,側切是我同意的,畢竟總比撕裂好),當下側切時,大概是因為肚子太痛了,我對什麼時間點側切的一點感覺也沒有,是老公在旁邊看著一切過程,他說,側切當下,我直接噴血,助產士壓著我的傷口止血,接著大約再Push三次,寶寶就順利出生了。
而且一出生就馬上大哭,聽著寶寶哭聲才感覺我真的生出了一個小孩,有點不可思議,接下來就是進行一些固定程序:實習生和老公確認寶寶四肢、器官、身高體重,而我這邊則是由助產士繼續協助我排出胎盤、進行縫合等等,整個流程完成也大約晚上11點多,我們才從產房移動到病房去休息。
住院

紐西蘭產後都是直接母嬰同室,生產完後馬上開始24小時照顧嫩嬰,醫院不會幫你集中管理寶寶,老實說我覺得非常辛苦,尤其如果是剖腹產,復原時間要比較長的話,很多媽媽當天根本就動不了,要如何照顧寶寶?認真覺得台灣的月子中心真是美好的存在,有專業人士幫忙照顧寶寶,讓爸爸媽媽們有機會可以好好的休息,慢慢地學習如何當父母。
我們算很幸運,我是自然產,恢復很快,生完沒多久就能下床了,而且被分配到單人房,所以老公可以一起過夜,如果不幸住到雙人房,就要看當天值班的護理師同不同意老公在房間內過夜。
我的寶寶因為體重比較輕(不足2.5公斤),也就是說,在35週做完超音波後,她幾乎沒有再長大,我們也因為這個因素,在醫院住得比別人久,一般來說48小時內就會出院,而我們待了五個晚上才離開。
原本還計畫著生產後,在醫院的時間可能住一兩個晚上,再到Birth Care住兩晚學習如何照顧寶寶,結果在醫院就已經住夠了,跟不同的護理師學到了各種照顧寶寶的方法,省一筆Birth Care的費用。
這幾天住在醫院的期間,除了護理師以外,像是泌乳顧問、做相關嬰兒檢查的人員、助產士等等,每天都有人不停地進來你的病房看望產婦跟寶寶,這一點我也覺得非常壓力,如果媽媽是剛好在補眠的時候更是痛苦,時間一長就很想回家、還有好像自己脫離人世間很久的感覺。
母乳/配方奶

紐西蘭是個普遍風氣母乳至上的國家,在醫院時就可以感受到幾位護理師的態度非常明確,我自己是餵完初乳,大約三四天後,就退奶改成全配方奶,一方面是因為寶寶出生時比較小,需要追體重,另一方面是寶寶吸食到第三天時,真的太痛了,即使護理師、泌乳顧問都確認含乳姿勢正確,也依然疼痛,每一次寶寶要喝奶時,我的心理壓力都非常大,要不斷地忍著疼痛,所以和老公討論過後,便決定改成配方奶。
在確定退奶後,我靠著冰敷就慢慢退奶成功,算是很幸運,期間有幾位護理師試圖想說服我「母奶才是最棒的」「配方奶無法區取代母奶」等等言論,現在回想起來,其實這些對話都非常不妥,有可能會讓一個正在猶豫的母親動搖,甚至產生自我懷疑、憂鬱、被情緒勒索等負面影響。
我認為,要先有快樂的母親,才會有快樂的孩子,我自己就是配方奶養大的,一直以來都不太生病,一年可能頂多感冒一次而已,所以,即使護理師試圖說服我,我也沒有因此而動搖,希望大家都能尊重他人的決定。
總之在決定改為配方奶後,護理人員會讓你簽一份文件,聲明你是自行同意餵食配方奶的,就可以開始和護理人員要水奶(調配好的配方奶,加熱即可給寶寶食用),可以使用自己帶的奶瓶,或者是使用醫院的針管慢慢餵給寶寶吃。
以上就是我這次在紐西蘭生產所經歷的過程,其實每個媽媽的經驗都不同,希望你可以順利生產,媽媽寶寶都平安健康!
恭喜!